超70年一遇的洪灾连续两次袭击榕江县,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的同时,令当地众多古建不同程度受损,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巨大挑战。经过洪水冲击、浸泡后,文物能否还能挺住?有哪些文物遭遇险情?
7月初的黔东南榕江县城暑期正盛,暴雨和晴天交替进行,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味。
在省级文保单位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“两湖会馆”,其牌坊门墙上,一道被黄泥描出两米多高的水线清晰可见,彩绘、灰塑等装饰构件全是被泥水冲刷过的痕迹。洪水来袭时,这座建筑整体被浸泡到屋面三分之一处,退水后的院落留下了厚达30厘米的泥浆,还未干透的墙面露出零星裂痕和洪泥污物。
7月10日,正在进行清淤工作的两湖会馆(红七军一纵队司令部旧址)
在刚刚过去的两周,超70年一遇的洪灾连续两次袭击榕江县,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的同时,令当地众多古建不同程度受损,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巨大挑战。经过洪水冲击、浸泡后,文物能否还能挺住?有哪些文物遭遇险情?
展开剩余88%两湖会馆(红七军一纵队司令部旧址)整体建筑被洪水浸泡到屋面1/3处
洪灾发生后,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(省文物局)、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开启受灾文物调查的统筹工作,在经过7月1日至2日的初步踏查后,7月8日至12日,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成立受灾文物调查组,对榕江境内两湖会馆(红七军一纵队司令部旧址)、江西会馆古壁画、车寨鼓楼、与善桥等20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“体检”和“诊疗”,这也意味着贵州正式启动对榕江不可移动文物灾后调查评估。
文保人员对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建筑进行“体检”
“在本次洪水灾害中,榕江县境内20处不可移动文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,其中县城城区有11处受‘过水’,就是洪水涌入建筑内部的影响较为严重。”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石斌告诉记者,雨水连绵不断的冲刷、顺水流下各类杂物的冲击、大量积水长时间的浸泡等,都会给不可移动文物带来物理意义上的危害。
神兽柱础石嘴里还残留洪水后的泥沙
在5天的调查中,调查组来到洪涝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主城区,对9处古建筑、古遗址、廊桥、古壁画、革命文物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实地调查测绘,并对文物本体进行判定,采集文物本体的各类数据信息,全力搜集、整理、保存好旧构件,将文物损失降到最低。
文保人员对建筑受损的各部位进行详细记录
“受灾的不可移动文物涉及县老城区9处,新城区3处,县域范围内9处,均为省级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”石斌告诉记者,其中,最为严重的是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广庆宾馆、练国梁烈士故居、江西会馆古壁画及红七军军部旧址陈列展览。
经洪水浸泡冲刷后,古建墙面严重受损
记者在现场看到,经过两次洪水浸泡,广庆宾馆二层楼面整体垮塌,门板已全部损毁,屋面垮塌40%,墙面裂缝也较为严重。
“传统建筑的维护周期是‘三年一小修,十年一大修’。”石斌指着四周散落的建筑构件告诉记者,广庆宾馆和练国梁烈士故居的严重受损,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,文物抢救周期和灾害频率失衡的结果。
调查组进入垮塌的广庆宾馆内部,对所存的建筑结构进行测绘
“建筑,特别是木结构建设,因为被雨水浸泡时间过长,软化后就会加速建筑结构性损伤,加快摧毁力度。”石斌说,即便建筑本体没有垮塌,经过洪灾后,雨水下渗会导致地基松动,从而引发建筑下沉或坍塌,“洪灾的侵蚀,加速了练国梁故居建筑本身的病害,导致现在屋面瓦件大面积滑破,屋架损坏达30%,这些木构件在受潮后会出现变形、开裂,滋生霉菌,对整体结构和使用安全都会造成威胁。”
洪水对木构建筑的侵害,将加速木材老化,导致生物病害暴发
始建于嘉庆年间,距今217年的车寨鼓楼在本轮洪涝灾害下也留下了“病患”。
“你看墙上明显的水痕,洪峰来临时,鼓楼内部积水最深处有近3米深,洪水退去的淤泥都有20厘米厚。”石斌说,由于遭受洪水浸泡,鼓楼的一层木板壁吸入性含水率达30%左右,围墙经过浸泡后也产生裂缝,“虽然建筑本体影响不大,但隐患不少,下一步木结构的防潮、防虫工作尤为重要。”
洪峰来临时,车寨鼓楼内部积水最深处有近3米深
而经过两次洪水浸泡的江西会馆古壁画,5幅壁画都出现本体损坏,整体脱色严重的“病症”,越渐淡化的壁画,更难被路过的行人发现。
“墙体经过洪水浸泡后湿度骤升,盐分渗入反复结晶,壁画就会逐渐酥化成‘千层饼’,这是壁画里的‘癌症’。”石斌指着壁画损坏部位告诉记者,这些脱落、酥碱、起甲等复合伤害,将随着潮湿度、紫外线的变化加剧“病症”。
被洪水浸泡的古壁画接下来将受到高温、风沙等气候变化的“慢性绞杀”
简单理解,泡过水的古建,就像纸箱泡水会发泡、变软;老建筑的木头泡水会变形、长霉;砖墙吸了水就像受潮的饼干,一碰就碎;壁画里的盐分遇水就像伤口撒盐,会加速腐蚀。
洪水浸泡后的古建泥迹斑斑
同样,洪水的冲击力和破坏力,对石拱桥也是致命的。
在都柳江畔,跨度16.7米,建于光绪年间的与善桥,又被当地百姓称为“蜡友红军桥”。
“我们这被淹了三次,人转移到山上时,看都看不到桥的影子。”当地村民告诉记者,经过三次洪涝灾害,石拱桥主体都完好,“就是有一些青石板下塌了,也不知道会不会垮。”
桥面青石板出现松动、下沉现象
“目前,桥邦出现爆鼓情况,桥体出现开裂和轻微变形,桥面青石板出现松动、下沉,这些是肉眼可见的‘病症’。”尽管本体没有大问题,但石斌不敢有一丝放松:“接下来要加紧对爆鼓、开裂、和变形进行抢险加固,容不得一点闪失。”
桥邦出现的爆鼓现象
一场猝不及防的洪水,巡检了榕江不可移动文物的生存现状。截止7月16日,持续的暴雨仍在贵州各地“转战”,这也给偏远地区文物保护工作带来巨大考验。
如何提升文物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?此次洪涝灾害,更催促着贵州寻找答案。
调查评估组在都柳江边的与善桥
接下来,在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的指导下,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将在文物受损情况进行统计、勘察工作的基础上,及时制定文物清污技术措施,并指导相关专业清理团队先给建筑“擦身子”——逐层剥离两湖会馆、广东会馆、古城垣、萨玛祠等围墙墙面淤泥;给石拱桥桥“正骨”——加固松动部位;对红七军旧址受水泡的可移动文物进行清点。
同时,重点检测两湖会馆、广庆宾馆、广东会馆建筑受洪灾浸泡严重的灾后病变情况,制定“康复计划”——尽快编制各个文物保护单位抢险加固和修缮方案、灾害损失评估报告和保护方案,加快推进灾后文物修缮、修复,确保修复过程的合理性、规范性和科学性。
▌ 来源:动静新闻
发布于:北京市益通网配资-杭州配资-配资交易平台-配资平台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